发布时间:2025-04-21
热作模具钢的热处理工艺通常包含多个步骤,每个步骤都对模具最终的性能和质量有着关键作用,以下是一般的热处理步骤及作用:
1.球化退火
1.作用:球化退火一般是热作模具钢在锻造之后、淬火之前的预备热处理工序。它的主要作用是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,由片状或网状形态转变为球状。这样做可以改善钢材的切削加工性能,降低切削力,提高刀具寿命。同时,球化的碳化物分布均匀,为后续的淬火处理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,能够减少淬火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,提高淬火质量。例如对于一些含碳量较高的热作模具钢,球化退火后,切削性能明显改善,便于进行机械加工。
2.工艺:将热作模具钢加热到略高于 Ac1(临界温度)的温度范围,保温一定时间后,以缓慢的速度冷却,使碳化物逐渐球化。
2.淬火
1.作用:淬火是热作模具钢热处理的关键工序,其目的是使模具获得马氏体组织,从而显著提高模具的硬度、强度和耐磨性。通过将模具加热到合适的淬火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,使钢中的合金元素充分溶解于奥氏体中,然后快速冷却,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。例如,H13 钢在 1020℃ - 1050℃淬火后,硬度可以达到 50HRC 左右,具备了良好的初始硬度基础,能够承受热加工过程中的压力和摩擦。
2.工艺:把热作模具钢加热到淬火温度(不同钢种淬火温度不同),保温一定时间以保证组织充分转变,然后迅速放入淬火介质(如油、水或盐浴等)中冷却。
3.回火
1.作用:回火是在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重要工序。其一,它可以消除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,防止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因内应力过大而发生开裂;其二,通过调整回火温度和时间,可以调整模具的硬度和韧性之间的平衡,使模具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。对于热作模具钢来说,适当的回火可以提高其热疲劳抗力和抗塑性变形能力。一般采用多次回火,如 H13 钢通常进行 2 - 3 次回火,每次回火温度在 550℃ - 650℃之间,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,模具的韧性得到提高,而硬度略有下降,但仍能保持在合适的范围。
2.工艺:将淬火后的模具加热到低于淬火温度的某一温度区间(回火温度),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。
4.表面强化处理(可选)
1.作用:为了进一步提高热作模具钢的表面性能,如耐磨性、抗腐蚀性和抗热疲劳性能等,有时会进行表面强化处理。例如氮化处理可以在模具表面形成一层硬度高、耐磨性好且抗腐蚀的氮化层,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和抗粘着磨损能力;镀硬铬可以提高模具表面的光洁度和耐磨性,同时也能增强其抗腐蚀性能。这些表面强化处理可以显著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,提高生产效率。
工艺:氮化处理是将模具置于含有氮元素的介质中,在一定温度下使氮原子渗入模具表面;镀硬铬则是通过电镀的方法在模具表面镀上一层铬层。